广州日报|从街头无措到农场安顿,露宿者在疫情下的“逆袭”是怎样发生的?
两个街友在疫情之下陷入困顿,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有一群志愿者在清远为他们找了一份工,未来或将有更多街友加入他们的行列。
3月29日,清远市清新区西尾村的一个家庭农场。蓝建波(化名)和李利同(化名)走进田埂翻土,终于结束在广州多年的流浪生涯。
两天前,他们仍于广州市区的大德路和人民桥一带流浪。疫情防控期,街上可捡拾的废品骤减,挣钱的唯一途径没了。天气骤冷,雨水突袭,全部家当就是拉在身边的一台板车,他们守着,盼着疫情带来的“糟日子”有一天能改变。
除了寻亲返乡,抑或忍受着饥饿等待疫情结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露宿者生存下去的另一出路。“可谁要我们,我见工很多次了,没一次好结果。”李利同怎么也没想到,偏是疫情下,2年前邀请他参加街友联欢晚会的志愿者竟带来了希望。
多方联动下,关怀街友公益服务中心联合广州启智社工中心、西尾村长星农场共同打造“佳友农场”项目,邀街头朋友住进农场,一同养鸡种菜销售,以此作为告别流浪生涯的第一份事业。
两位街友(左为蓝建波,右为李利同)在农场除草,分担日常的农活。
流浪的路上,徘徊的选择
还有找工作的可能吗?过去3年,每每华灯初上,骑楼楼道下的李利同便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这位土生土长的广州街坊因生活变故失去房子,在四年又四年的时间里,所幸一直有份稳定的社区管理工作。2016年,一场意外让他受到巨大刺激,一气之下选择辞职。“当时老板说如果辞就没回头路,结果我辞了没多久就花光所有钱,唯有露宿街头。”这座城市,露宿者有不同的流向——有人会寻得零工日赚百元;有的靠每天不同爱心团体派发的物资度日;还有的进入到救助站寻求帮助。
“再怎么样也要靠自己双手赚钱,这是最起码的尊严。”李利同选择了大多数露宿者的谋生方式——捡拾废品。避开环卫工的清扫时间,在废品可能出现的不同地方漂流,捡拾、放到自己的板车上,然后送去废品站,李利同有时得走上整整12小时的路。
一斤纸皮能换七毛钱,一天起码得赚三四十元,板车越拖越沉,却是全部家当。3年时间,用脚步丈量了整个广州,几乎没睡过一次好觉,如今“腰也不好使了”,李利同觉得,这就是露宿者的“职业病”,“艰辛,但只要肯熬,好歹还有两顿饭吃”。
然而,他身边不乏上了年纪的露宿者,日晒雨淋这么多年,大多病痛缠身,干不了这艰辛的活了。骑楼下,大伙聚在一起时——李利同说,“有时赚多,也买来饭菜跟大家分享,吹一吹水,也算是守望互助。”只是当车流声和说话声随着夜色沉寂下来,他也会陷入矛盾——“仿佛越来越习惯这种流浪生活了”,可一旁的老人会成为他的未来吗?
社工给两位街友带来了日用必需的衣物。
疫情下,必须做出选择了
在日复一日的流浪中,李利同遇上了在广州流浪20多年的蓝建波,两人心里清楚,“很少人愿意招我们这些人,觉得我们都是懒懒散散的。”李利同说,自己曾面试过好几份工作,短短几分钟介绍后,对方空洞的眼神里看不到一点希望,等来的回复一直是“等通知”,通知从来没来过。
“感觉找工大家不要我,索性我也不找了。”他发现,露宿的人也需要转折点,“我们愿意走出来了,也想别人给与我们信任和机会。”2020年,还没来得及再次尝试见工,一场更大的挑战袭来了。原本货车满路,推车如流水的大德路变得寂静起来。广州的街头上,废品一天比一天少,废品回收站停了,后来连可以捡拾废品的社区也严禁外人出入,志愿者团体暂停派发物资,倒是劝导他们返乡或进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李利同和蓝建波都不愿进救助站,希望在街头捕捉到见工的微薄希望,痛定思痛要脱离流浪的日子。寻着,等着,他们从春节盼到元宵,又从元宵盼到清明将至,依旧没等来找工的日子。废品回收站倒是开了,然而回收价格骤降。“纸皮3毛一斤,降了一半,每天都觉得艰难。”李利同说,自己投降了。与此同时,关怀街友公益服务中心、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的骨干志愿者正发起一场守护行动,每晚派发口罩、进行疫情防控宣传的同时,也在四处奔走,为露宿者寻找就业过渡期。
农场解决了两位街友的食住问题,李利同(化名)帮忙摆桌准备吃饭。
88公里外的农场接纳了他们
“改变并非一时半刻的事情,工作是露宿者不再露宿的出路,但这需要街头的朋友自己愿意走出来,也需要社会接纳。”关怀街友公益服务中心、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负责人史晓佳告诉记者,他们从一开始便关注疫情下露宿者的寻工问题。
一方面,他们要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提供给街头的朋友们。史晓佳找到了距离广州市区88公里的清远西尾村家庭农场——长星农场。原来,这里是广东省社会工作协会乡村振兴首个试点基地,在过去一年与启智志愿服务总队一同打造共享农场,来自广州的志愿者们每周末在这里一同务农。
农场主苏再明在清远养鸡养鸭,收留了两名街友。
农场主苏再明说,广州志愿者不仅一起建设了农场,还带动了部分销售。他对此颇为感谢,得知露宿者的现状后,义不容辞让街友到农场帮忙养鸡、养鹅、种菜,解决街友的吃住问题,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我是自小务农,中间19岁时应征当兵,参加了越战,退役后又是继续扎根农田,种蔬果和养殖不能大富大贵,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生活下去,这是我们对着这片土地这么多年得出的经验。”在他看来,邀请街友来参与农场建设,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工作的价值以及努力的意义,走出露宿流浪的循环。
彼时,这份邀请通过志愿者们传给了88公里外的广州市区露宿者。这突如其来的邀请靠谱吗?“露宿久了,听过许多人夸夸其谈解决问题,最后也是无疾而终。”可这次,李利同尤为相信。
农场主苏再明(左)指导街友日常农活的注意事项。
改变的伏笔,几年前埋下
李利同想起了2年前,关怀街友公益服务中心、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邀请了自己前往爱群大厦参加关怀街友“春节联欢晚会”。百来人的联欢晚会上,不少露宿者与志愿者一同聚餐,志愿者还会邀请街头的朋友们一同上台演戏唱歌露一手,掀起人浪喝彩助兴——寄意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找到美好的归宿。对志愿者来说,从来没有“流浪”和被“遗忘”这一说法,他们彼此便是街头相识的朋友。这种感觉,让李利同感到希望和尊重,“社会上并不全是排挤,总有人会打心底给予希望和机会,自己也更应该把握机会。”
而蓝建波亦是从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开办“关怀加油站”开始认识这群志愿者。2014年10月26日,广东首家流浪者庇护所——关怀加油站正式创立。“我一直在那洗衣服和洗澡”蓝建波说,这里还有志愿者帮助大家学习和掌握部分挣钱技能,作为工作坊让有技能的人前来手工制作,很多人对这里有了“家”的归属感,“他们的平等让人觉得可以试一把重新走进社会里面。”
在志愿者走访咨询就业意向的那个晚上,蓝建波则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却又有所期待。他对志愿者说,“我右手这样,还可以过去吗?”说罢,伸出断了手掌的右手给志愿者看。蓝建波衣服袖子略长,很少露出。志愿者只问了一句,“蓝伯,你可以用左手干活吗?能否提得了重的东西”。他连忙说:“可以,几十斤没问题。”也是那几天,蓝建波和李利同在志愿者平哥协助下办了健康证,3月28日去到清远。“农场特意在原有房间基础上做了一间住宿间,还配备了一些农场和生活用品。”同一天,他们终于睡上疫情以来的第一个好觉,再过150天,他们将产出属于自己劳动成果的农产品。
社工给街友购置了做农活用的水鞋。
史晓佳透露,目前已有2名街友进入农场,接下来还会招募更多适合的街友参与,由农场对街友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管理。“三年多前,关怀加油站由于场地问题搁置,我们还希望在今年重启项目,提供人生分享(邀请回归社会的街友分享其个人故事)、仪表整理服务、兴趣班手工坊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双选链接等功能。”她说。
(文中蓝建波、李利同均为化名)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 通讯员 何康怡
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记者 苏韵桦 陈忧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凤荷
上一主题: 防疫动态|党军群协力,关爱退役军人服务
下一主题: 暖心故事|疫情期间意外发热,社工临危不乱爱心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