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登录 | 注册

广州日报|广州多措并举守护街头流浪者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2日    浏览次数:657    关键字: 资讯 新闻

遇到流浪乞讨人员,如何引导他们前往救助站;流浪的背后,又藏着哪些心酸故事……记者了解到,每年6月中旬,广州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均通过开放日活动邀请公众代表进站实地参观,希望让更多市民了解救助工作,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今年因应疫情防控需求,救助管理机构无法邀请公众实地参观,却是想出了新办法,采取“云开放”“网络开放”“视频开放”和“走出去”等形式,通过开辟一个阵地、建立一个流动宣传站、走进一个社区、播放一则公益宣传片、链接一个融媒体矩阵,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救助管理法规政策、求助途径、救助程序、服务内容,提高公众对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晓度。

据了解,今年6月中旬,广州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组织发动工作人员、志愿者、社工发放宣传资料1100余份,设置救助服务咨询点15个,服务群众510余人,开展互动活动490余次。



让每个人知道,他们的终点并非街头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以火车站指引点为阵地,组织发动志愿者、社工、工作人员向社会公众发放救助工作指引,积极开展互动,广泛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法规。而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依托救助小分队建立“流动宣传站”,深入街巷、走进社区,救助服务开展到哪里、宣传海报就派发到哪里、政策宣讲就开展到哪里,积极倡导市民提供救助线索,帮助困难群众及时求助。番禺区救助站更是推送报道救助寻亲典型事迹,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流浪乞讨人员有家可归,关键是社会助力。

6月18日,经过长达18小时的路途颠簸,番禺区救助站便成功将一名肺结核受助人员常某明护送返回户籍地安徽省临泉县。原来,常某明于5月22日由派出所送到番禺区救助站求助。

在接受隔离观察期间,常某明因身体不适被送院诊治,诊断为肺结核且正处于开放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该员拒绝接受治疗,要求返乡。

鉴于常某明身体虚弱、行动困难,不具备自行返乡的能力,番禺区救助站马上核实该员身份并积极联系家属接回,但其女儿最初拒绝来穗接领。番禺区救助站多次与临泉县救助站沟通协调,终于游说成功。

6月17日19点,护送团队正式出发,一路上,护送人员彻夜未眠,时刻关注受助人员情况。历经1400公里、近18小时的风雨兼程,6月18日13时,区救助站护送小组终于将常某明成功护送返乡。

“还有许多受助者其实在社会支持下得以安顿下来。”广州市民政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30人,13支救助管理小分队护送460多名街面流浪乞讨(露宿)人员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为街面流浪乞讨(露宿)人员派发口罩、防护品、食药品等物资5376件(套),坚决守住救助管理机构不发生疫情的底线。

社会力量同样需要,助力露宿者回归社会

不过,救助工作不能仅依靠救助管理机构之力。“露宿者露宿街头的理由各不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坎,解决露宿问题,其实也是解决潜藏背后的心理需求。”一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这无疑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才能更有效开展救助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街面流浪乞讨(露宿)人员的救助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在此前的第七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中,来自广州市天河区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佳友农场-流浪乞讨人员融入社会计划项目成功获得该届公益创投资助。

“过去其实很少能从类似的项目大赛中找到帮扶露宿者项目的身影,我们也希望寻找到一个社会组织帮扶这类人群的路径。”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本计划主要依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清远长星农庄合作,建立安置流浪人员的“佳友农庄”,让有流动能力的流浪人员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融入社会,项目还依托社工机构在街道的社工站开展街友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协助街友寻找务工机会,并通过心理咨询师进行情绪疏导,正向鼓励,助其回归社会,提高救助服务成效,保障其基本生存权益,拓宽流浪救助服务途径和方式,形成群防群助的工作局面。

“如今我们每周六都会发起走访行动,通过深入交谈,了解街头露宿者的需求,及时记录有就业意向的街友,并在今后的走访过程中引导和支持街友寻求稳定就业可能性。”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对街友进行招募、面试、评估、体检、岗前培训,并由农场对街友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管理。街友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长星农场喂养鸡、鹅、鱼等相关工作,佳友农场取名谐音“街友”,也寓意多些宽容、予以接纳,与流浪者成为“佳友”,让佳友农场成为流浪者安身之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 通讯员 廖培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张影


评论(0 条评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