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 “员梦一平米”,圆梦不止一平米
6月26日,潘阿姨家的墙面通过验收,原本因潮湿脱落的墙面经过批荡扇灰,如今焕然一新。不仅墙面,潘阿姨家过去“厕所打伞”“做饭下雨”的情况也得到改善。
“我的家里发生大变化,过去一到下雨天,窗台就挂起‘小瀑布’,从厨房到客厅的门廊也成了‘水帘洞’,现在不仅不再漏水,客厅也变得更明亮了,还得感谢‘员梦一平米’项目,让我有途径申请到帮助。”潘阿姨抚摸着崭新的墙面,从之前的愁眉苦脸,到现在喜笑颜开。
时间拨回到6月20日,记者跟随社工来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街道新村社区的潘阿姨家,“你看这里墙面都快掉完了。过去厨房也漏水,上厕所还要打伞呢。”潘阿姨指着家里客厅的墙面,说话之间,地上又积了一层墙灰。虽然家里的墙面诸多问题,但是潘阿姨却表情轻松,充满期待,因为她近日申请了“员梦一平米”项目并获得通过,这天装修师傅正要上门为她处理墙面问题。
潘阿姨属于低保户,过去一家七口住在近4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她的儿子申请了公租房,改善家里拥挤问题。目前,她和丈夫还有上初中的孙子三人同住一屋,因为夫妻二人身患病痛,年纪也大了,无法外出工作,靠低保维持生计。
负责墙面修复的李师傅表示,潘阿姨家的情况算是比较严重的,“这栋楼是20世纪80年代始建的,而员村街新村社区的房子基本上是框架结构,也就是红砖结构批上黄泥,时间长容易老化,漏水的情况在所难免。”李师傅计划先把原本的墙灰铲去,再批荡扇灰,估计需要施工四到五天。
6月28日,记者再次来到潘阿姨家,客厅的墙面大变样,已经看不出之前曾大片脱落的痕迹。“现在再也不渗水了,看着也舒服多了。”潘阿姨抚摸完墙面,不禁开心得拍起手掌。
员村街社工服务站社工吴嘉慧介绍,“员梦一平米”项目由员村街社区慈善基金发起,借“员村”的谐音,结合员村街居民需要的一项困境帮扶项目,通过对员村街困难居民的居家环境进行调整、改造,提升困难居民的居家生活质量。项目包括“学习一平米”“适老一平米”“康复一平米”等,今年以来已经为10户家庭提供了改造服务,目前还有5户待表决通过。
潘阿姨家客厅墙面前后对比照,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
吴嘉慧表示,员村街道老旧房屋较多,很多居民都和潘阿姨家有着同样的情况。在“员梦一平米”项目启动后,也得到了不少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例如潘阿姨家的情况,李师傅的施工也仅收取公益性的成本价。
“员梦一平米”项目为困难儿童提供书桌,打造“学习一平米”
记者了解到,并不是每一个“员梦一平米”项目申请者都能通过管委会的表决。吴嘉慧介绍,“员梦一平米”项目有着一套严谨的审核程序。社工站收到申请和求助后,社工首先要上门进行评估,再告知服务对象申请流程,不代表提交申请就能成功“员梦”,后续需要员村街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表决。随后,员村街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成员将对申请进行讨论表决,如通过,将会链接资金、人力、物资等,进行改造评估、尺寸测量,决定改造方向;如不通过,则会了解原因,并反馈给服务对象。
“‘员梦一平米’项目不仅限于房屋改造,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例如为困难儿童青少年申请学习书桌,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的辅助设施,为老人提供无障碍扶手、防滑垫等适老化设施改造,我们会结合他们的需求做评价,再为他们做细致的申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接受困难群体的申请,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加入‘员梦一平米’项目,让更多人获得社会的关注与帮助。”吴嘉慧说。
报道统筹:肖桂来 董业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员梦一平米”,圆梦不止一平米|“最后100米”百名记者蹲点社区(村)》
上一主题: 广东民生频道 | 社区微改造 公益圆梦一平米
下一主题: 人民网 | 团年饭里吃出社区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