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社工站 |【社工案例】寻迹·传承·营造 大石街礼村村的文化保育之路
作者 | 司徒文威 顾烨利
单位 | 番禺区大石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
广州市大石街礼村村位于大石街南部南大公路侧边,面积0.39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2800多人,来穗务工及居住人员近3万人,自南宋建村起约有800多年历史,古老而悠久,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礼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也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型为其他业务收入(房屋出租收入)。而本村村民的迁出及外来人口的迁入,使得丰富多彩的礼村文化逐渐衰落。在礼村村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传统社区文化既是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礼村村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2020年8月,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市大石街社工服务站联动礼村村党总支及礼村村本土自组织礼村高氏宗亲会共同发起“寻迹.传承.营造”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在五社联动模式的指引下,协助大石街礼村文化保育社区公共事务的推进,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演绎,促进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一、项目背景 (一)文化保育,建设特色乡村 文化是社区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广东省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明确了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思路重点和政策措施。其中广州要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大石街礼村村自南宋建村起约有800多年历史,古老而悠久,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2011年村内共有6处文物被番禺区文广局评为第4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自身特色,计划以文化保育为主题,打造礼村文明品牌。 (二)关注民生,创新社区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礼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也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型为其他业务收入(房屋出租收入)。而本村村民的迁出及外来人口的迁入,使得丰富多彩的礼村文化逐渐衰落。在礼村村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传统社区文化既是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礼村村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 (三)五社联动,活跃社区组织力量 大石街礼村村一直活跃着一支民间自组织——礼村高氏宗亲会,近年来该队伍一直积极参与礼村村文化传承活动,但作为民间自组织,队伍也存在专业性不足等问题。礼村村民委员会希望借用社工的专业手法,以礼村高氏宗亲会作为社区文化保育工作的排头兵,广泛动员社区力量,以文化保育为共同目标,联动社群,活跃社区组织力量。 本项目以社区文化保育为项目开展方向,协助大石街礼村村文化保育社区公共事务的推进。以五社联动介入策略,通过整合辖内正式/非正式资源,撬动居民关注及参与社区文化保育。探索党建引领、社工支持、志愿者队伍带动、村居民参与的社区文化保育模式。 二、立足需求,五社联动 项目不仅关注社区文化保育的社区公共事务,同时通过社区文化保育为载体,关注及回应社区问题和需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项目和活动,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通过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在五社联动模式的指引下,为文化传承和社区治理助力。 (一)礼村社区文化有消失的风险和被保育的需求 从调研数据与分析可看出,礼村文化在社区的知晓度低。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口代际的更替,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如语言、服饰、技艺、风俗等)逐渐被年轻一代摒弃,随着老一辈的老去,传统的社区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造成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氛围缺失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传统社区文化既是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 (二)礼村村居民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有提升文化保育意识的需求 当下乡村的年轻人没有见证过传统文化辉煌的时刻,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文化,有的只是略显破败,有的甚至已经销声匿迹。因此,他们缺少对传统文化保育与活化的自觉性。保护的声音,往往大多来自于一些老年人。社工在礼村实地开展问卷调研时了解到,村中只有少数老人会关心祠堂的修建,而其他年纪较轻的人对于祠堂的发展不太关心。村中制作灯芯草的老人告诉社工,现在年轻人多数都忙于生计,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很少人在意,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些东西对于他们的经济生活起不了帮助,而这也与部分受访人员的回答吻合。 (三)村居民缺乏社区文化的了解,有开拓认识社区文化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需求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社区文化是联系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也是社区的宝贵财富。加强村居民认识社区文化,是促进社区文化保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礼村高氏宗亲会作为礼村本地的民间自发文化保育组织,一直希望为礼村本地文化传承工作作出努力,但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宗亲会希望社工能在保育工作的内容选择、路径方法,以及保育工作的组织上给与支持,开拓居民对礼村文化的深度了解和广泛参与。问卷调研中,75%的礼村村居民愿意为礼村文化保育及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却对具体的保育内容和参与方向没有头绪。 三、项目计划——保留传统精髓,创新演绎文化精髓 (一)项目整体策略——五社联动,回应辖区需求 在党建引领、政府引导下,以社区为平台,大石街社工为专业力量,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社区慈善资源为补充,以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为理论指引,在五社联动模式下搭建一个可持续参与运营的礼村文化保育服务平台,回应社区文化保育的需求。
图: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社区文化保育
(二)项目服务路径图
项目通过“寻迹-传承-营造”的服务路径,挖掘和发现礼村文化资产,培育文化传承者和自组织,打造居民可持续参与的社区文化平台,动员现有社区资产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演绎文化传承模式,并通过社区文化空间的营造,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社区关系,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项目目标
总目标:协助大石街礼村文化保育社区公共事务的推进,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演绎,促进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分目标:
1、通过系列社区文化活动,促进村居民认识和了解礼村文化。
2、培育社区文化自组织,促进村居民的参与,提升村居民的文化保育意识。
3、激活社区公共空间,搭建礼村文化宣传和居民互动交流平台,营造礼村文化氛围。
四、项目实施过程
(一)礼村文化寻迹-探寻礼村文化,发掘社区文化资产
发掘社区文化相关的“能人”
据资料记载,礼村经历数代近千年发展,曾经有为数众多的祠堂、庙宇、门楼、牌坊、石街石巷,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遭到破坏。同时,礼村也有着制作灯芯花的传统制作工艺文化和传统舞狮的民间艺术等,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年代,这些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遗忘,连辖区居民都鲜少知道它们的故事。村内多数传统文化仅通过口口相传的传递,缺乏规范化的文字记载保留。因此,发现文化是社区文化保育的第一步,而发现社区“能人”是发现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社工通过面向社区发布“能人”招募令和拜访相关组织等方式发掘礼村文化相关能人,目前已有发掘祠堂文化能人2人、灯心草文化能人2人、舞狮文化能人2人和红色文化能人1人。
礼村文化社区能人
2.“寻迹”礼村文化
以社区导赏、社区漫步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社工发动礼村文化能人担任社区文化导游,组织社区村居民发现礼村文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文化,加深参与者了解礼村文化。
组织社区村居民学习礼村文化
跟随社区文化能人学习礼村红色文化
(二)礼村文化传承——培育文化传承者和自组织,推动其关注和参与礼村文化保育的社区公共事务
1. 培育社区文化传承者和社区文化自组织
本土社区居民是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宣传的最重要力量,通过有效运用社区文化能人的力量,组建专业社区文化自组织参与到社区文化传承的社区公共事务,是文化保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项目在“寻迹”计划里发掘一批对于礼村文化感兴趣的村居民,持续发挥礼村文化能人在文化传承的专业力量,社会工作者培育礼村文化能人成为文化保育志愿者,开展系列礼村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礼村文化讲解员工作坊等村居民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培养社区村居民对于礼村文化的兴趣及知识,引导参与项目服务后的村居民建立和加入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志愿宣讲团,引导团队成员成为礼村文化志愿者,丰富礼村文化导师资源库,助力项目的开展及活力。
组织社区村居民学习文化宣讲技巧
青少年学习撰写文化讲解稿
建立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志愿宣讲团
2. 社区自组织助力创新社区文化代际传承模式
社会工作者引导新培育的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志愿宣讲团参与到礼村文化保育的社区公共事务,宣讲团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和宣传,如体验式活动类、知识宣传类、互助学习类、特色社团类以及多媒体宣传等,创新社区文化代际传承模式,让村居民们有更好的社区特色互动体验,促进老一辈与年轻一辈,本地与来穗人员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同时,项目充分调动辖区社区组织资源,如番禺大石灯草文化协会、大石书画艺术协会、番禺礼村龙狮团、大石和悦书画社等本土组织,在大石灯芯草、舞狮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扎染、油纸伞、汉服等现代文化元素,传承并创新民间文化和工艺。
社区文化能人带领居民体验灯芯草文化
礼村文化能人在校园开展文化课堂
小小讲解员讲解礼村祠堂文化
开展礼村文化主题演讲比赛
3. 礼村文化空间营造——活化社区公共空间,传播礼村文化,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1)社区文化活动活化社区公共空间
在社区公共空间开展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促进本地和来穗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村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充分利用社区空间资源,每月定期开展礼村文化宣传服务
文化志愿者向村居民介绍礼村文化
居民在文化节上体验舞狮文化
2. 搭建社区文化宣传平台
制作礼村文化宣传小册子、文化宣传长廊及文化宣传推送等,运用线上线下多媒体的方式多渠道搭建社区文化宣传平台,传播礼村文化。
礼村文化线上活动
礼村文化手册
四、项目服务成效
大石街社工服务站作为推动大石街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阵地之一,通过发挥自身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在五社联动模式的指引下,联动辖区多方资源发起“寻迹.传承.营造”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助力礼村村文化保育的社会公共事务,项目运营一年多的时间,已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
(一)居民层面:
1.丰富社区居民的社区活动
项目通过在礼村开展系列社区导赏活动、文化体验工作坊和礼村文化节,惠及社区居民超2000人。礼村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以系列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呈现,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娱乐,同时有了扎实的社区居民基础,为后续社区文化的传播打下扎实基础。
2. 提升社区居民个人能力
项目目前发掘了礼村村6位社区文化能人,社工通过搭建礼村文化志愿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展能平台,不仅使得文化能人能够协助社区文化传播,同时加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
3.促进社区居民关注社区公共事务
项目通过系列社区导赏活动、文化体验工作坊和礼村文化节吸引了一批对礼村文化感兴趣的社区居民,目前已有30名社区居民加入成为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志愿宣讲团志愿者,同时联动了5个本土社区组织,协助礼村文化保育事务。
(三)社区层面:
1.促进礼村文化的传播
项目通过系列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礼村文化的有形和无形社区文化资产,同时通过相关媒体,如:学习强国、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大洋网、搜狐网、大石街E家通微社区和大石融媒报道项目服务,相关推送浏览量达2万多次,有效地向社区宣传了礼村村文化及社区文化保育的重要性。
2.建立社区文化多方联动平台
目前项目有效地联动了礼村村党总支、礼村高氏宗亲会、中国平安、广州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等助力项目的推进,链接资金资源50390元,其中礼村村社区基金38890元,项目也入选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组织的2020年“青苗计划”项目,获得资助资金6000元,助力项目的推进。
五、项目经验总结
寻迹-发掘社区资本
礼村村民委员会发挥组织作用,大石街社工服务站发挥专业社工作用,通过访谈文化能人,引导社区村居民以社区漫步、绘制社区地图等的形式发现记录社区文化,形式礼村文化的名录,促进社区村居民认识礼村文化。
2. 传承-促进居民社区参与
项目在发掘社区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宣传和文化体验等手法促进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通过创新社区文化代际传承模式,以文化导赏、文化体验工作坊和文化讲解员培育等打造了一个居民可持续参与的社区文化平台以及专注于礼村文化保育的团队: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宣讲团,促使更多社区居民关注社区文化保育的社区公共事务。
3.营造-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应顺流时代的发展趋势,项目通过把礼村文化制作成小册子、线上推送文化资讯及筹办礼村文化节等,以创新方式演绎传统文化,使得文化能够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变得更鲜活、更接地气,让社区居民更易接触及学习到传统文化,进而在社区营造出文化氛围。
4. 激发社区效能感
社工运用社会工作手法和价值理念介入社区文化保育,通过寻迹文化、传承文化和营造文化三个步骤,较好地动员了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保育的社会公共事务中,促进了村居民本土社区事务参与意识和本土凝聚力,推动社区共治共享。
5. 初步探索了一套大石街特色的文化保育服务模式
在五社联动模式的指引下,初步探索了以党建引领、政府引导,以社区为平台,大石街社工为专业力量,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社区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文化保育服务模式。通过寻迹、传承和营造三大服务手法协助礼村村建立了可持续参与的礼村文化保育服务平台,促进了礼村文化的传播。目前社工已复制运用礼村文化的保育服务经验,在五社联动模式的指引下,开展会江村文化保育的工作。
作者简介:
司徒文威,广州市天河区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助理社工师,社区服务6年
顾烨利,广州市天河区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级社工师,社区服务13年